|
防病抗虫大作战07~桂花褐斑病
|
|
|
桂花的头号大敌 前几个礼拜雨下不停,植物得到雨水滋润后蓄势待发,在这星期温暖晴朗的天气下,各种花朵恣意的盛开着。昨天中午趁天气好(其实有点热哩~),到办公室附近的国宅走走,霎时被充盈在空气中的桂花香环绕着,甜美的香味,是十月份最迷人的情境。桂花人人喜爱,所以社区、公园、住宅等有机会种植树木的场地几乎都能看到她。就在我为娇小的桂花留影时,发现这个困扰桂花的病害还真是无所不在(左图可以看到叶片尖端已有病征)。叶片尾端枯焦,是桂花褐斑病的特征。受病轻为时只影响美观,但严重时会造成落叶。少了叶子让植株生长稀疏,毕竟叶片是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,最终可能导致植株衰弱枯死。 检视结果,有一整排桂花无一幸免。一整个社区的桂花染病情形只是严重程度的区别而已,我家屋顶的桂花也逃不过桂花褐斑病的侵害。我以前到处去社区上课,桂花叶子枯焦的问题,也是最常有人提问的之一,可想而知这个问题困扰爱花人多久了。 (下图左边叶子末端已经焦枯) 查了文献资料,发现会造成桂花叶片上有褐斑的真菌病源很多,例如本犀生尾孢Cercospora osmanthicola 会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点(这个特征比较符合「褐斑病」这个名称);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会从叶缘发生枯焦;木犀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osmanthicola 则是再叶中产生圆或不规则状的褐斑。但相似于台湾桂花从叶片尖端发病这个特征的,只有Tryblidiopycnis sp. 球壳孢与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木犀生叶点霉。因为我非读植病科系且没有检验技术与仪器判断究竟是何种病原,仅依照台大植病系已故谢焕儒老师所写的「台湾常见树木病害 」一书的描述,将此病害依照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描述。 桂花褐斑病 学名: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Trinchieri 英名:Phyllosticta leaf blight of sweet osmanthus 日名:キンモクセイ褐斑病 别名:桂花赤斑病、桂花叶枯病、枯斑病 简介:真菌性病害,病原在分类上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,中国称为「木犀生叶点霉」。病菌由桂花叶端或近叶端的叶缘侵入,发生初期为褐色小斑点,后或扩大为大片不规则病斑,之后病斑愈合使后病面积可达叶片1/3~1/2。后期患处干枯或扭曲脆裂,病斑周围深褐色,与健全叶有明显区隔。病斑处有许多黑胡椒粒状的黑色小点,是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器。孢子借风及雨水传播。 危害:全年发生,高温高湿与通风不良的气候环境发病较严重。一般从成熟叶先发病,受病叶逐渐干枯,因叶片减少造成植株衰弱。如遇植株原已生长不良者,逢此病严重侵害时甚至会让植株枯死。 防治: 一、加强植株健康管理,施用含钾较高的肥料增进细胞壁厚度以抗病。亦可多施用有机质丰富的有基肥,配合有益菌、甲壳素等资材施用,增加有益菌并提升植物抗病性。 二、发生初期剪除病叶,地面枯病落叶捡除以减少传染源。 三、勿以水喷洒植株,以免加速菌孢子传播。 四、「台湾常见树木病害 」一书建议施用波尔多液,中国的资料建议预防可喷洒高锰酸钾、锌锰乃浦(代森锰锌)杀菌。严重受害者可喷洒四氯异苯睛(百菌清)等广效性杀菌药剂防治。
|
本产品其它图片(请点击图片,看大图)
|
|
所有本类产品
|
|
|
|